Skip to main content
TOP BANNER
PAGE BANNER

念力醫學「太極五行自我康復工程」

念力醫學「太極五行自我康復工程」

談談靜功修煉中的 “入靜”問題


在靜功修煉的入門階段,困擾習練者最大的問題莫過於雜念太多,無法入靜。而現在不少不懂理法的氣功老師往往又非常注重對學員的入靜要求,把能否入靜看成是練功質量的唯一標準,使學員們無所適從,因無法入靜而心生煩躁,越想入靜、越入不了靜。豈不知這種刻意追求快速入靜的想法,本身就是一個最大的雜念,這種顯意識支配下的強烈執著,只能使習練者永遠無法真正入靜。
 
其實雜念對每一位修煉者來說,都是無法避免的。尤其是初練者,更不應該把入靜作為一個要求提出來,否則又何來“以一念代萬念”之說呢?
 
誠然,靜功修煉的高級階段,是能夠使修煉者進入到一種“恍兮惚兮”的氣功境界,這是一種高度的入靜態,亦稱之為“定境”。然而這是氣功修為進入高層次的功境,是需要經過長期修煉、循序漸進才能達到的,絕非朝夕之功。因此,讓初練者在入靜上下功夫,實在是一種誤導。況且練功入靜決不能在“練”上下工夫,而應該在“修心”上下工夫才是正道。
 
再說,入靜的對立面自然是雜念,雜念紛紜是導致練功者無法入靜的根本原因。但到底那些是真正的雜念?那些是練功中的正常反應?這一點首先要搞清楚。否則,把練功中出現的正常反應,也當成雜念去排除,豈不成了本末倒置。以想排除雜念的“大雜念”去排除功境中的正常反應,只能使你永遠無法進入氣功修煉的正道。至於那些是雜念?那些是功境反應,可參看本人的另一篇“淺談氣功修煉中‘雜念’的幾個層次”文章。
 
氣功修煉,之所以稱為“修煉”,說明其內涵絕不是僅僅是單純的練,這與當前在美國早已流行的瑜珈和日本的靈動術有著本質的區別。所謂修煉二字,有“修”和“練”兩層意思。“修”指的是“修心”,“煉”指的是煉“命”。
 
當然“修心”並非目的,而是從“修心”開始,逐漸達到“明心”,因此“修心”本屬於修德開彗、修慧開悟的範疇,是屬於“性功”。所謂“性功”實際上就是開慧悟道的意思。
 
中國佛門禪宗歷來有“明心見性”之說,“明心見性”四個字也有兩層意思,“明心”是一層意思,而“見性”又是另一層意思。而且兩者的順序不能顛倒,“明心”在先,只有先達到了“明心”而後才能“見性”,“見性”就是直達“本性”,便可見佛、成佛。因此,禪宗認為“人人都有佛心,眾生皆可成佛”,只要放下屠刀,便可以立地成佛,這是禪宗哲學的佛學觀。
 
這和道門所講的“練神還虛、練虛合道”並無分歧,得道者“識神”退位、“元神”主事。其意大同小異。“元神”就是“本性”,佛門的“見佛”就是道門的“悟道”,成佛便是道門的“得道成仙”。這裏所說的“成佛”或“成仙“,並非那些善男信女心中的“仙佛”,而是明心見性而成佛、成仙。
 
“修心”除了”要達到“明心見性”這個目的以外,對於初練者來說,更為重要的是,“修心”是真正化解練功中的各種妄想,逐漸進入“入靜”乃至“入定”的必要階梯。
 
一、如何“修心”
由於我們的“心”被各種欲念蒙蔽,執著於各種身外之物,名、利、色欲等,便會使我們徒生各種煩惱,與人交往斤斤計較、患得患失。有些人表面上似乎很謙卑,也懂得禮讓,但內心深處並不坦然,實際上同樣是患得患失,只不過表現形式不同罷了。
 
因此要想做到明心,首先必須”放下“執著心”,真正悟透了世人追逐的名利,到頭來只不過是一場虛幻,生不能帶來,死不能帶去。懷著一顆無所不容的慈悲心,就可以化解各種煩惱,做到“心無掛礙“地練功,自然就會很少雜念,練功時也要放棄所有追求,其中也包括了對快速入靜的追求、對功境氣感的追求、對疾病康復的追求,對各種功能的追求,真正做到恬淡虛無,在練功時做到“只管耕耘、不管收穫”。平時工作和待人接物上做到“只管奉獻、不管回報”,練功的入靜問題也就可以迎刃而解了。
 
二、練命:
道門修煉與佛門修煉最大的不同便是,道門講“性命雙修”。既要開發大智慧、悟道得道,又要肉身健康長壽,甚至長生不老、得道成仙。因此把“煉命”視為修煉的基礎。
 
而佛門多將軀體視作“臭皮囊”,認為軀體也屬虛幻,早日解脫,早日去西天極樂世界。
 
因此,在道家氣功的修煉中,命功的修煉顯得尤為重要,在氣功修煉的初級階段,首先要練好築基功,即“練精化氣”(男),“練血化氣”(女)。這一階段的功法,除五秘之首“太極門”屬“無為大法”外,其他各種修煉法門都以“有為法”入門。
 
所謂“有為法門”,一般都有師承的功法讓你入門習練,隨著功境的深入再配以各種功訣加以引導。完成築基以後,再逐漸引導修煉者進入到“無為態”,完成“練神還虛”和“練虛合道”的性功修煉。
 
在練命階段,既然有明確的功法,就必然是在顯意識的支配下去修煉的。因此也就談不上入靜的問題了,而是要求修煉者精神內守,而是按照功法的要求去觀想、去體悟。“有為”就是有所作為,既然有所作為,自然需要在修煉者的意識支配下去有所作為,所以更不應該盲目的去追求入靜了。